文章读后感

时间:2024-09-24 08:00:12
文章读后感

文章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章读后感 篇1

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个是在荷塘边漫步,静静享受夏夜清新的宁静的文人,另一个则是时刻关心祖国,用手中的笔为祖国的新生而奔走呐喊的民主战士。而不管我们对朱自清的印象是什么,所有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他不同时期写下的文章。

读《背影》,我们可以从平易的文字中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作“父爱如山”;读《匆匆》,我们可以从清丽的文笔中读出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可以从电车上的意外经历听见作者由此发出的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读朱自清的生活,去读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来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不仅因为文字上的表达和现在的差距,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笔端下到底还藏着些什么内涵?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藏起来的东西太多太多。当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论百读不厌》,才发现,原来难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多。经典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读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华却是隐蔽的,只有把文章读到心坎儿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对话。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对于文学,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景仰,一种尊重,应该要以拜读的姿态去对待这种严肃,而并非把它当成是一种消遣。朱自清也告诉我们,“百读不厌“要以趣味为主,但这种趣味是只有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级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现在的我,又是在读些什么?怎么个读法?又是为什么而读?

从跨进学校的门槛开始,我就一直在读书。读的不是其他什么书,就是课本,就是教材。因为学校、教育部要求我们读,并且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来检验我们读得怎么样,读到什么程度。我读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读书模式,一种急于应付考试的读书模式。我该读些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似乎都在规划当中,真正去接触的那些文学,也是少得可怜。相反地,我读的多是些消遣性的东西类似杂志。于是,我这才发现对于我们这一代,流行仿佛已经在悄悄地渐渐取代经典。那些经典,我读得太少太少。文学对我来说,好象在越走越远。

暂且撇开我们所读的书不说,就拿学校里的课程来讲,语文好象也已经不再占据像过去那样重要的位置了,数理化也逐渐变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一文定终生,现在却仿佛数理化才是主宰命运的一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样的局面也确实令人尴尬。对于几千年前的大圣哲孔子,今天的我们也该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却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如何读书的轨道。重拾经典,对人类的文化重新认识,重新品味和感受,对文学来一次郑重的膜拜才是当下我们急需做的。

  文章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意林》上的一篇文章“人间有大爱,一个13岁女孩的7年守候”。从中,我受益匪浅,深受感动,并被小主人公顽强的毅力所震惊了。

她,叫黄凤。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20xx年春天,黄凤父亲黄志仁从楼梯上摔下的,经过抢救,父亲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颈部以下却完全瘫痪了。而在这时,黄凤的母亲离开了黄凤跟她的父亲。面对30万元的医疗巨额跟无人照顾的困境,于是,黄凤默默地承担起了父亲的生活。6岁的黄凤每天除了踩着凳子烧饭之外,还要喂父亲吃饭、帮父亲翻身、洗衣服等。但,一年1700元的低保根本就养不活他们。于是,黄凤就拉着小车带父亲去乞讨。终于,黄凤的乞讨生活被网友拍了下来,不久,许多好心人就来为他们捐款。最后,《走进科学》还来拍了节目,更引得医院来为他们捐款。

其中,文中有几个镜头最令我感动,让人潸然泪下。

第一个镜头是6岁的黄凤踩着凳子烧饭的情景。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具体描述,但我似乎看到了黄凤烧饭时的情景:只见她踩着凳子,拿着对于她来说沉重的锅铲,正在细心地炒菜。油不时溅到她的手上,肿起了一个包,但她为了能让父亲即时吃到饭菜,继续炒着菜。不小心脚下一滑,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她还是坚强地站到凳子上,继续炒菜。再想想,那时,她才6岁,多么小的年纪啊!而我,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却连方便面都不会煮,我感到惭愧极了。而她却能这么懂事,那么为身患重病的父亲着想,身后是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持她啊!凝思了好久,我才明白,是“爱”,造就了这伟大的奇迹!

第二个镜头是黄凤带着父亲去乞讨时的情景。11岁那年,她决定要给父亲治病,于是,她一边乞讨,一边打听给父亲治病的.医院。她还推着村里人为她父亲做的沉重的铁架车,花了整整5天,从火车站走到了医院。我的天!整整5天哪!是个什么概念?!5天的艰辛、5天的坚持,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啊?一个成年人也未尝能做到,而她,当时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居然用她那孱弱瘦小的身体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身后是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持她啊!凝思了好久,我才明白,这也是“爱”,造就的伟大奇迹!

第三个镜头是武警总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安沂华见到黄志仁后说的一句话:“长期瘫痪卧床的患者极易出现褥疮、肺部感染、下肢血液栓塞等病发症,但他统统没有身体的各项检查结果都正常。这往往需要3个人24小时轮流照顾才可能实现,而照顾他的只是一个什么医学常识都不懂的孩子。”看着这句话我尤为震惊,是什么造就了这奇迹?!又凝思了好久,我才明白,这还是“爱”,造就的伟大奇迹!

作者还在结尾处写道:“电视台记者潘颖说‘拍摄黄凤的短片时,我们曾经找了一个6岁的孩子模拟她当年照顾爸爸的动作,结果根本无法完成。’潘颖说,‘爱所能创造的奇迹,超乎我们的想象。’”读到这儿,我明白了,“爱”,能创造你无法想象的奇迹!世界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就是因为世界有“爱”。

“爱”的力量无法想象,让世界再多一点“爱”吧!那么世界也会因“爱”而感动!

  文章读后感 篇3

亮亮的父母离婚了。他们的母亲和他住在一个建筑工地。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差。他们住在一起。在那之后,亮亮的妈妈因为吸毒被送进了借贷所。亮亮只能一个人住,没有人给他做饭,没有人给他洗衣服,没有人送他上学,没有人带他去玩,家里的一切都是他一个人做。老师和同学们都明白了,事后都来帮助他,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虽然亮亮没有父母的照顾,但他很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 ……此处隐藏9470个字……了《哭鼻子比赛》。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几个哭鼻子的‘运动员’在嚎陶大哭,他们正在比赛谁的哭声最响,流的眼泪最多,还要比谁停顿自然。书中写道,台上的‘运动员’们在哭,台下的观众却在拼命地笑。多奇怪的比赛。

●运用设问:最近,我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含义深刻的散文—‘养花'。作者记叙了养花和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养花到底有什么乐趣呢?作者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开门见山:读完《鲁班学艺》这篇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我深深地被鲁班那种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

  文章读后感 篇12

11月以来每晚都无法入睡,半夜睁开眼,大脑仍然一片清醒没有一丝倦意。体力上的劳累也仍然无济于事。

要开始过有规律的生活,就算不困我也要强迫自己早睡早起,总不能因为睡不着每晚都弄到凌晨两三点才肯去休息,毕竟身体要紧。

昨晚十一点我准备睡觉。同往常一样,没有丝毫困意,越是强迫自己睡着越是胡思乱想。没办法拿着手电筒背单词,可是单词根本就无法在大脑深处留下任何印象。想起以前一看书就犯困的一毛一病,我找了本《卡耐基励志经典》,这本书是09年在珠海时买的,至今我都还没看几页。里面有章是关于“忧虑的”,关于如何解决忧虑、如何分析忧虑。看了一会没有一点效果,我竟然把那一章一字不漏的细细的看完了。

从书中的分析来看,我并不是单纯的失眠,而是患了“忧虑症”。担心着明天。在没辞职前,可是这半个月来我仍没找到。合适的,什么样的才是合适的呢?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大公司,有发展空间的职位!这样的工作才不至于让我明年还抱着简历在人才市场转悠,那样太可悲。

工作没有着落的日子让我越来越恐慌,这意味着我连银行每月的最低还款额都无法偿还,我除了借生活费外还得借钱每月按时还银行,否则利息都可以吃死我。这个月开始房租涨到每月近500了,一号的房租,今天还没交。房子暂时不能换,起码也得工作有着落,不然就得搬两次家,环境好点的地方都这个房价,差点的地方电脑放在家还容易被盗;每月还得养着99元月租的手机,实在不行只能考虑换号。家里的三天两头的电话,爸爸打的,妈妈打的!妈妈让我去找叔叔,因为有过期望,所以侥幸过,结果是连芝麻也丢一了。

九、十月份和燕子一起有盒饭。十一月面条+白粥,早餐豆浆也叫奢侈。我真的不明白,努力一年下来,我怎么成了难民。就这也容易让我忧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每晚睡觉都胡思乱想,想东想西,没有一种睡姿可以让我觉得舒服。从书中很多的例子来看,我确实很符合他列举的症状,更为重要的是我找不到其他的理由来解释我的失眠。

我不想回家,不想接受家里的钱,还得告诉爸妈我现在很好,只是没有工作而已,这边工作一大把,只要你想去就行。但问题是我不想去。

再过几个月又要过年了。

本来就很烦,还要应付一些烦人的琐事。我得删掉手机上跟工作有关的所有号码。

汤姆斯卡莱里说:最关键的'是,做目前最清楚的事,而不是观望远处模糊的。

对,我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可以让我生活有保障的工作,而不是一份有前景的工作、一份慢慢向理想靠近的工作。用人单位希望员工在此岗位能长久,那是他的事,就算我承诺过那又怎样,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把承诺当真,我又何必那么执着。

埋葬过去,只有傻子才会被它引向死亡之路;将未来紧紧关在门外,就像对待过去那样。过去的负担加上未来的负担,必定会成为今天的最大障碍。

向黎明致敬,

看着这一天!

因为它是生命的源泉。

……..

昨天不过是一场梦,

明天只是一个幻影。

但生活在今天,

却能使昨天快乐的梦,

变成明天希望的幻影。

好好看看这一天吧,

我要这样向黎明致敬。

GO——GO——GO——!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想睡个好觉!

  文章读后感 篇13

初读史铁生,总是认为他只是海伦.凯勒、司马迁那种不屈不挠的人罢了。然而当我读了《我与地坛》,感受到他的心灵深处最朴实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肤浅。

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值得人们去细细欣赏与研究的,正如史铁生。他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二十一岁的他便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难,正如苦心安排史铁生降临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的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的,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曾说:“他不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想得比我们深入透彻,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他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将死亡看成节日,是何等的超脱。刚刚进入那瘫痪的噩梦时,他也想过死,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是他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他宁静的思考生与死的`含义,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丰满的思想。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灵魂。

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还是朋友依靠的港湾和心灵慰籍。当朋友家有什么烦心事时,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残疾过,似乎成了别人的解难神器,日日夜夜帮朋友想办法。当朋友心情沮丧,担心自己患癌症时,他安慰道:“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的确,他把命运交给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创造了死的奇迹。

史铁生无聊时会玩吃豆子的游戏,那股快活劲,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与死神抗争的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比医生所预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扬大的学生因感情问题自杀,人们为之惋惜。他与史铁生比起来差远了。既然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前程险恶,都应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许多人的希望与寄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拼搏,最终才会像史铁生一样拥有无憾的人生。

翻开《我与地坛》前几页,一幅照片映入眼帘,一位绽放着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镜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这张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视频上,我看见他拼命地摇着轮椅飞快的“奔”向远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无人能懂得一个残疾人更渴望站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人,无论拥有什么,都应满足并好好珍惜,别在以后失去时后悔。

史铁生是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感觉自己很有福,因为我听过史铁生,读过史铁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抢救他的医生,当他去世时,我一定会安详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女儿所说:“铁生叔叔累了,应让他休息。”

一生短暂易逝,人只有这一生,不能被苦难,嘲讽打败。无论是何种困难,都应想想史铁生,不向命运低头,笑对生活,笑看人生。做人应有一颗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众生,在人生的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轮椅上的铁生正对着我们笑呢!但他已经死了,他没有死!他永远都不会死,铁一样地活着!

《文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