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时间:2024-09-23 19:05:16
《围城》读后感(14篇)

《围城》读后感(1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围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围城》读后感 篇1

全书最喜欢的人是赵辛眉,虽然一开始对他印象不好,但是读着读着却发现他是一个情商很好,会办事、果断的一个人。

书中其他的人物呢,都感觉很虚假,戴着一层层面具,人前是一个样,人后是一个样,虚荣心面子作祟,这是读前半段的感受。

后面呢,主要是方鸿渐回上海后发生的事情。鸿渐父亲无能却还要继续维持自己以前大乡绅的习气,母亲小气对媳妇挑三拣四,两个弟媳则勾心斗角互相攀比,连带着孩子也让人觉得没有教养。孙家则重男轻女,对女儿过于冷漠,完全不像孙当初口口声声喊的爸爸妈妈,唯一对她好的姑姑也感觉是因为孙对她言听计从,仿佛她的宠物,书中并没有读出姑母对侄女的疼爱怜惜。

方孙两人一开始在一起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主要是方鸿渐太糊涂了,一时冲动便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方鸿渐对孙柔嘉不是爱,是男人对于柔弱女人的怜惜,是一种天性。

他俩结婚后,一天两小吵三天一大吵,孙柔嘉心胸狭隘尖酸刻薄不识大体,方鸿渐志高气短软弱无能毫无主见一出错就为自己找理由,他俩婚后生活看得人头痛。要不是孙柔嘉对方鸿渐还有爱,方鸿渐对女人的`怜惜,他俩或许早就完了,但也可能一辈子这样吵吵闹闹过下去,想想就让人觉得无趣。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里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书中人的生活于作者笔下戛然而止,真实的故事却在现实轮番上演,正如书名围城,生活是一座城,一代人葬于此,一代人生于此。

四星是给自己的,第一次读围城,总觉得读得不够透彻,可能是自己缺乏人生经历吧!以后还要继续读下去。

  《围城》读后感 篇2

做了朋友应当彼此爱见面,通个电话就算彼此接触过了,面没有见,所说的话又不像信那样可以留着看几遍。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最不够朋友。

这本小说的结尾我很喜欢,一个人饿着肚子躺在床上,,听着钟声落后地敲,后悔,回顾着几个小时前的事,那个每个小时慢7分钟的钟,真是讽刺。

我本来还以为方鸿渐会遇到唐晓芙,故事却这样戛然而止。后来觉得即使遇见了,结局也还是这样,人不能像方鸿渐那样,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活着。甚至觉得什么都还可以补救。记得曾经有个产品的广告语:“抓住不能再来的时间”。

我们都是被困围城的孩子。逃出去并不一定是最好,出去了,你依旧会因某种原因重新回来,厌烦了,就又出来了……这样不累吗?我们要好好地想清楚,城里或是城外,再好好地活下去,就像书上说的一样,“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断,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

《围城》里的比喻也讽刺得有趣,并不亚于《红楼梦》,比如形容王美玉的时:“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刚开始不懂,后来一想,侠客不是爱打抱不平吗?这是在形容王美玉的牙根肉不平呢,诸如此类。

刚读完《围城》的时候,心里真压抑,因为并不是在那个时代,连现在,身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像书里描述的一样,在围城里……

  《围城》读后感 篇3

寒假期间,也应该借此机会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所以我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虽然我一直不喜欢读长篇小说,但当自己翻阅了一部分后,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不多日就看完了。作为一个直率的人,我边读边为书中人物捶胸顿足。一遍读完,几乎沉溺于这一场场悲剧之中,替文中人物们懊恼,惋惜。等到第二遍细品之时,我那些鲁莽的情感才压了下来,惊异地发现每句每段都恰到好处,不论是记叙或是描写,主题感紧致强烈。

其实回想读《围城》,我感到朴实而又现实。书中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万分接近现实生活:来到又失去的一段段美好,有家庭到社会的一处处悲哀。例如文中的苏小姐,唐小姐,真真去不再来。决然不像当下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中缘分不尽,久别巧遇,而又再续“佳话”的`老套情节。这也正是《围城》本质上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实,围城的现实。主人公方鸿渐顺应潮流留学,却只混个回来;梦想进入唐小姐的世界,却因怯懦满盘皆输;最终急忙闯入婚姻之城,却很快厌倦,继而一连串失败到来。都应了文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透露。看完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相信每个青年人看罢都不会平静的。围城这一意象充斥着我们所在的空间,时间,似乎极难摆脱。在我们眼里,事物都恰似一个个围城,得不到的亟不可待地想要,拥有的却绞尽脑汁想甩去,又有多少人像方鸿渐那样迷茫,懦弱呢?如果不能调整好心态,我们终将迷失在一座座围城之中,生命重要多些追求,也要多些坚守;学会努力,也要学会珍惜,一步步果敢地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寒假里,除此以外,我也阅读了其他一些书籍著作。收获不在于数目多少,但求有所感悟,从各个方面不断充实着自己,便实现了寒假的价值了。

  《围城》读后感 篇4

除此之外,书中大量精妙的比喻也运用的非常巧妙,为小说的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特别是描写鲍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看起来虽然你能把人的眼泪都笑出来,实际上是在批判鲍小姐留学出洋,一无所得,只学了一些坏的功夫回来。幽默的笑料背后隐藏着多么深刻的讽刺意味!所以看完钱钟书的《围城》是让你在哈哈大笑之后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顺着思路追寻下去,你发现它看似爱情小说,实际是更多的是揭示了人性,怪不得有人说《 ……此处隐藏3035个字……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围城》里的方弘建,凭着一纸假的文凭,顺利的去了湖南大学当教授,却觉得大学里的人勾心斗角,各怀鬼胎,最终从曾经梦想的“教授围城”中跑了出来,辞退了工作;风风光光地去孙小姐结了婚,却觉得生活变得苦闷枯燥,曾深深渴望的婚姻围城,却变成了自己最想逃离的地方!我们都在开始时羡慕着方弘建的'幸运,而一幕终了却又感叹着他最后的落魄孤独,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已变成城外之人。

城外的人渴慕着城里的生活,进了城却又怀念起城外的生活。这看似可笑的围城之道,却何尝不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我的一个朋友,比我大一岁,刚刚考进了全市最好的高中,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又偷偷地羡慕着。他本来也是高兴的不得了,可刚开学没多久,就告诉我:“你以后千万别来这儿啊,苦死了。”沉默一会儿,又苦笑着叹口气:“还是初中好啊。”

我思考了很久,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已经陷入了围城之中。我拼命地想冲进城去,他却一直都想逃回城外。城里城外,一墙之隔,想法却是天差地别。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我就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重新看看这奇怪的围城吧——其实,何必那么纠结,城外的人有理想,有抱负,能靠实力冲进城里,未尝不是件好事。城里的人,若真是发现城里的生活不适合自己,退回城外,也未必是件坏事。只是难就难在能否懂得珍惜。城外的人,多珍惜一下城外的生活;城里的人,也多握紧一些在城里的机遇。这样,是不是就能少一点后悔,少一点失望?

我又开始围城了,只是现在,我学会了珍惜。

忽然想起一首诗:

少年不知愁滋味,欲上层楼。欲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来,人这一生都其实是在围城啊。城里城外的,又有什么分别。

  《围城》读后感 篇12

最近刚刚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要出来。”之前我对这本书抱有太多的期待。可书里面好像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既不是谁的白玫瑰,也没有遇到谁的蚊子血,开始看使人觉得有些索然无味。可看完后,却又觉得这才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人生。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那些最后没有走到一起的,难道都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爱情后的敢爱敢恨?而在一起结了婚的人,难道又都是相敬如宾走这一生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男主人公方鸿渐这样的人,小有才华却又不够出色。在很多事情面前犹犹豫豫不够勇敢,反而又想得太多。最后过着不坏不好,自己又不太满意的生活。遇到过高冷又有些心仪的她,却又在心中反复掂量,对方回头时自己反而退缩。遇到过白月光,却在忙忙碌碌的追逐中,发现那是一杯醉人的绿茶,自己也不过是对方众多选择中的一个。你追我逐,小小暧昧,小小心机。

你后来会遇到这样一个人,相貌平凡也带着些可爱,看起来懂事善良。自己心中仿佛没有波动,却在他人的舆论下,莫名走到一起。在一起时的甜蜜很快褪去,剩下的便是来自双方家人、工作以及生活中,不可调和的磕绊。无尽的'争吵与冰冷的眼泪,还有咽不下的那份委屈以及发不出的愤怒。很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当方鸿渐与孙嘉柔两个人最后吵得不可开交,一个怨怼哭泣,另外一个自己潦倒地走在寒冷的风中时,谁还会想到仅在一刻钟之前,他们还只是两个盼望着赶快下班回家见面,互相关心体贴的一对平凡夫妻。

人生中不可预料的事情太多,而小小插曲总是接连不断。很多事情想来想去终难理清头绪,只有真正的去经历了才会懂得,哪怕错了,也会是一份宝贵的回忆。

  《围城》读后感 篇13

《围城》是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学者型作家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完成了小说《围城》。

“围城”,蕴涵了什么呢?

围城讲的不仅仅是婚姻之城,它适用于人生中的每一种境遇。站在城外的人想进来,而呆在城里的人却想出来,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好的,人们想得到什么,同样的'也会失去什么。作者就是这样以其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围城》中描述着主人公方鸿渐的遭遇。

《围城》,讲述了什么呢?

作者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营造了时刻流露悲情色彩但充满喜剧气氛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纠葛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知识分子猥琐和灰色的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下的可怜、痛苦、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当然也有快乐——尴尬余缝中的快乐,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悲剧意识,使每个稍有点人生酸甜苦辣体验者亦有同感。

围城,是感情的坟墓?得到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

古往今来,君不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缠绵悱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在感情围城中的两处相思、有在恩爱挽手围城中的一起慢慢变老、但也有《梁祝》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蝴蝶双飞。

围城内外的生存哲学,永远是那么精辟!

  《围城》读后感 篇14

第一次看《围城》,还是结婚前的事。还很清晰的记得之所以想看这本书,是每当谈及婚姻,都流传着这样一句源自《围城》的脍炙人口的话-所谓“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冲进来”,于是我想当然的把这书看成讨论婚姻问题的一本书,也就是在这样的错觉的引导下,囫囵吞枣的看完了这书。

前段时间的一个双休,心血来潮地到乌镇度小假,倚着水乡的长廊而坐,当然也少不了一本好书。再读《围城》,却越读越觉有味道,尤其是书的“导读”,如同画龙点睛般对《围城》做了概括和定位:“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点,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好的小说,都能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通过阅读省视自已的灵魂。《围城》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象一面镜子,照镜的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少是反映了人生百态。先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给人启迪。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钱先生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置信。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生活,如果对待错综复杂的社会。看完《围城》,我不禁如此想到。

《《围城》读后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