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5-02-23 14:40:10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8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8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毛姆说:“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这部小说本身的内容远远比这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明显的主题要丰富得多。人生阅历深广的毛姆,不过是借创作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现代绘画杰作的高更,塑造了一位个性迥异的现代派画家,他不断战胜内心的欲望和生活的艰辛,去摸索,去创作,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不仅是艺术的感召,生活的呼唤,原始的回归,更有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说清的精神诉求,可以让一个人不惜任何代价,铤而走险,他的.激情驱使他像朝圣者一样艰难跋涉,不远万里,去寻找心中的圣地。

自问生活为了什么,为了“爱”,然而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有时能够激发人的艺术感性、创作本能,有时又是欲望的牢笼。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旅行读书特别有效率,毕竟即使在飞机上可以照相看电影,还是看书更舒服。在独自旅行的路上读书更容易有想法。

这本书我是看《一本好书》推荐来的。这个节目真的很好,用舞台剧表演的方式呈现了一本书的内容,上次看《万历十五年》也是因此有兴趣的。

读书以前我以为是表演的夸张,但是读到书后我发现,书里的内容就可以直接拿来做台词的。

所以如果是直接阅读,我一定读不下去。《一本好书》里连旁白都没有放松要求,所以和我一样对文风有奇特要求的小伙伴们,可以考虑先看节目再看书。熊师傅说过,有的时候剧透会让你更懂这个剧,书亦然。

毛姆对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充满了不屑,对自由和理想的坚持溢于言表。有的.时候我们或许也想逃离,想去往诗和远方,但是现实琐碎又将我们拖了回来。有的时候我们会羡慕勇于放弃现有的一切去追求理想的做法,但是无论什么样式的生活,都是我们自己的,只有自己可以做主。

读完书后我只有一个想法,自己的生活自己觉得舒心就好。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这部书与其说是毛姆为纪念高更而作,不如说是毛姆对高更的思想和性格探索的结果。导读中说,这部小说曾经被诟病失实,其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性格与高更不符。要是这么认识,我觉得就大大的误读了作者的立意,如果作者是为高更立传,不如直接用高更的名字,为何还要以斯特里克兰出镜。

毛姆与高更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交集的,但毛姆非常欣赏甚至迷恋高更的作品,当他欣赏这些画作时他深陷于高更的精神世界,并透过这些画作所表达的精神诉求和高更的个人经历,他慢慢的解读出他想象中的高更,也就是书中的斯特里克兰。

一部好的作品是能让欣赏者感受到创作者的精神世界的,无论是强烈无法抑制的.热情,还是冷静客观的解读,都让欣赏者忍不住想从精神上的共鸣进一步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高更的作品让毛姆看到了画中的高更,同样毛姆的作品也可以让我们读出书外的毛姆,这绝不是一部通俗小说可以做到的。

至于书评的四星,而不是五星,并不对作者的写作技巧或理念不完全认可,而是因为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不够完整。当然,这是因为作者本来就是从画作解读人物的原因造成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看这本书的前半段,一直很不理解斯朱兰抛弃家庭,不是说不理解他抛弃安逸的环境追求自己的内心,而是不理解他对和自己朝夕相处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抛下责任置之不理。不理解他一面享受着别人的关怀,一面对这关怀无所动容反而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到后来,看到那段关于有人生来就生错了位置的描述,竟觉得一切都可以理解了。当内心迸发出最原始的力量时,不是人自身不想去多多关注和热爱周遭事物,而是这周遭本就从未走进自己的内心,而那力量却一直叫嚣着要摆脱现状所有的桎梏。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评判别人的人生与追求,因为你所谓成功幸福的标准不过是建构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上的。

所渴望的,所极力想要争取的`,所认为是世间唯一珠宝的,也许在另一个人看来不过是街边的石子微不足道反而还会嫌它硌脚。

所以,在去批评他人不求上进时,有没有先思考过自己内心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我想要的不过是有人爱有书读有字写,也许在你看来最为俗气,但在我这里若永久达到这三样就会很满足,就会感到不虚此行了。

书中还有让我不理解的是作者关于对女性的一些看法,但这得等我了解作者以及看过作者其他书之后再来进行整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一直以来,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和毛姆这位作者好像都是我心底平静的湖面上动静最多的涟漪。很早就听说了这本书,和这位作者,有人说他是二流作家,我是十分不能苟同的。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斯朱兰活成了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样子。在抬头与低头的`一瞬间,他明白了想要的是什么,是六便士还是月亮。恰恰重点就在于,想好了这个选择,他无所畏惧的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了,不在乎任何世俗的眼光,我就是要这么做,并且做到底。

作者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对他叙述,最终也敌不过他的那份执着。何况我们,从抛妻弃子的好奇到孤身追逐艺术的不解,拆散德克一家的反感到画画艺术天赋过人的惊讶,执着作画的敬佩到为信仰为艺术献身的感动。只是我实在有点不解,既然为了信仰那么奋不顾身的他甘愿放弃一切去作画,在临终前为什么要把自己用一切(包括生命)换来的东西(画)付之一炬,实在非常人所不解。也许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吧。也许这也正是毛姆作品很耐读的境界吧

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是自己人生中的艺术家,每个敢说敢做的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主宰者,唯愿天地更辽阔,人生更随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斯朱兰才不管自己是不是天才,他只做了自己想做的。

我心随我,我为我心,这一刻我想这样做,且不论前程好坏,亦不在乎是非成败。不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一抬头就看见了月亮。而是月亮一直都在他心里,只是在这一刻他准备抬头看向月亮,然后不再低头而已。

并非是所有人选择了世俗而他孤单的选择艺术,而是大部分人选择安逸刻板符合社会主流认知的幸福,只有他选择了狂浪不羁遵从本心最初的想法。

斯朱兰是不是个天才,别人认不认可他对于斯朱兰来说都无关紧要。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且不留有机会让后世评价他的一生曲直是非。

不敢说一生问心无愧活的坦坦荡荡对得起每个人,但至少做出选择之后的.斯朱兰的 ……此处隐藏2332个字……

这是我第一次读毛姆的作品,感觉书的前面部分语言非常幽默,后面部分语言非常富有哲理。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读完之后,我对“月亮”心生恐惧,对“六便士”却心有戚戚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毛姆对女性存在着偏见,但是仔细想想就大部分女性,写的还是一针见血。早期不明白为什么斯特里克兰非要抛弃家庭才能追求理想,严格意义上这两者并不冲突。

斯特里克兰夫人失去斯特里克兰绝望过后能坚强面对生活而布兰琪则绝望到自杀,人之间真是相差太大。最困惑的是布兰琪在斯特里克兰来之前和德克可以说是相亲相爱,相濡以沫,而斯特里克兰来后却完全是相反的,难道说他们之前的`表现出来的爱都是假的,都是布兰琪虚假的表现?

最可怜的是德克,但是最富有的也是德克。他的善良、热情、仁慈、富有同情心…,他对布兰琪说,不是因为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画家才把他接到家里照顾,而因为他是一个人。超感动,他是本书的超级大好人。

斯特里克兰不善言辞,不遵照社会规则行事的怪人艺术家。我个人觉得爱上了一个不爱你的人是可悲的,强行介入他的生活是不值得同情的。我不喜欢斯特里克兰但是敬佩他,如船长说的追求美,他为了追求心中的那份美可以抛弃一切、放弃一切、摒弃周围一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六便士是圆的,月亮是圆的,“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六便士即是其一。轻小的圆形硬币,一个一个堆叠在肩上,在某个时间段彻底爆发,亦会将人击垮。六便士了月光,便失去了闪耀的可能。

年少时我们都或短发齐肩,或豪气冲天,怀着改变世界的理想横冲直撞,却终究被生活磨去了耐心和棱角,沉溺于由六便士构成的一种井然有序的幸福,成为无数耄耋灵魂中的一个。午夜梦回,除了感慨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竟没有别的可做。当全世界都在追逐六便士,斯朱兰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当然,我们可以嘲笑他疯傻痴狂,可以厌恶他冷漠无情,可以唾弃他抛妻弃子,但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的重压下像他一般抛弃一切从头开始,纯粹地、大胆地追逐梦想,忠于内心,对世界的看法丝毫不以为意?再一次想起乔布斯的.教导“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生命中总有些不能承受之轻,六便士即是其一。当生命的担子太重了,不妨抬头看看月亮,掏出一些六便士,然后装满清凉如水的月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首先,斯朱兰真的很不讨喜,尽管是书中的主角,主角光环也无法阻止大多数人对他的不理解,厌恶,甚至鄙视。我一路看来,觉得他在他的40岁左右时突然就放弃幸福美满的生活,抛妻弃子,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画画这种行径真的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追求理想与家庭并不冲突。很多天才他们拥有超高的天赋,在某一行业出类拔萃,但同样拥有美满的家庭。有时候,是来自家庭的`爱与责任才成就了伟大。但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斯朱兰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思想境界已不是我们很多普通人所能企及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也就是看完后杠两句,自己原来是怎样还是怎样憋。但只庆幸的是,他的画终名垂千古。

再有,文中那个烂好人德克让我挺气愤的。他就是那种善良到无下限就算斯朱兰言语侮辱他,内心鄙视他,夺他妻子,霸占他画室等等,还有他妻子对他的背叛与残忍……这种种让旁人看起来都感到愤怒的事他居然能做到完全可以忍受,我不懂他图个什么。他让我觉得可恨又可怜。始终觉得,善良必须要带点锋芒。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这本书的想法还有的话以后再补充吧。书还是挺好看的,特别佩服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6

月亮与六便士,梦想与现实。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现实,关于人性,关于天赋的书,斯朱兰(斯特里)人到中年,带着不被人认可的天赋与激情,抛弃了原本优渥平淡的生活,选择了不被人理解的追梦人生路。他一路穷困,一路满足,一路不后悔,在大溪地之前的每一天只被仅有的德克所同情,在大溪地之后,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情,但他不变的内心深处,依然只有画画,他画的满足,画出了内心,画到生命最后一秒。在他死后,他成名了...

现实中的我们谁敢认可自己身体所蕴含的天赋呢?谁会不理睬世俗所有人的眼光坚定做自己呢?大多数人做不到,我们都是在拿着“六便士”的生活里简单平凡的努力着,甚至在此一生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梦想,看着朦胧的“月亮”,诉说着它的`美丽,缺在每个白天都将它藏匿,为自己眼前的现实而努力,好让“六便士”更多一些,更充实一些,我们,至少我是,没有斯朱兰的勇气与品行,也未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无法克制的激情,我只能在现有的生活里尽量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努力做好点的自己,努力着过好这一生,也许,参杂着梦想,也许,只关于现实...&,你选什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7

起初看《月亮与六便士》,并不觉被那开头的故事所吸引,只是翻到故事的最后,幡然醒悟自己早已旁人的角度走入了斯朱兰的梦境,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永不停歇的脚步,不论世事如何,只做唯一的自己。幸福的童话当中总是有一座漂亮的房子,一个爱人,一双儿女,最后的斯朱兰也是达到了他自己的童话,也许是幻化成墙上画作中一角走入仙境罢了。每一任被他所抛弃的妻子,只是奔跑追寻月亮路途中,从口袋里跌落出来的便士而已,蜕去的是肉体,而终究留下的是灵魂。时间流传最久的不是任何固化的`物质,而是永久的精神。

然世人皆觉此书如获至宝,是因世人都不如书中主角那般洒脱,去追求天上之月,那如画如梦般的月亮,只能低头寻找那归属于自己的六便士。如你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能做到抛妻弃子去追寻梦想么?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做到,只好寄精神与书,放飞自我的灵魂,借斯朱兰之体去感受一下何为梦想之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充满好奇之心,什么时候,小时候的那份纯真好奇,被生活所磨平了棱角,我们宁愿数着口袋里的零钱,也不愿抬头看看月光。我们留下的只有肉体,为温饱而辛苦的肉体,能超脱之人屈指可数,可你我却又能成为这样之人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8

利用隔离的这个空档,不太艰难的读完了这本书。这是除了课本外为数不多完整读完的书。

我是先看了书评才开始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理想与现实之间会有一场艰难的角逐。同时我也是在对未来生活和人生迷茫的心理状态下打开这本书的,好像是想去书中寻找答案,遗憾的是抱着目的去做某件事大多数情况会不尽如人意。不过也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态度,比如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和亚伯拉罕医生毅然决然的选择。这也是我之前不能接受的,可能也会被人们认为是不符合社会规则的吧。读完这本书,愈发觉得这个“文明”社会是条条框框,方方正正的,我们的生活是要按照轨道向前行驶的,这应该是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吧,这也是我们的'社会的进步。

匆忙赶路的人们读完这本书,会让人停下来再次思考我们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可能就是可以冲淡一些人们世俗的眼光,稀释一下人们功利的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