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

时间:2024-09-14 12:26:13
在山的那边教案15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山的那边教案1

知识目标:

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

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情分析:

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设计1: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设计2:

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u喧腾xuān扎下zhā漫湿màn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

(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

(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 ……此处隐藏23137个字……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无意中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而且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六、【欣赏感悟】(美读)

(通过质疑探究我们对诗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同学们一定有着自己喜欢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一起分享)如: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七、【小结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被诗歌打动着。打动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诗歌旋律,而是作者追逐理想不畏艰难的执着。老师想对你们说:只要理想存在,只要追逐理想的脚步不停止,只要我们的心中涌动着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前方的道路是坎坷难行还是荆棘丛生,只要我们不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全诗主旨: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八、【布置作业】

1、请写一下你儿时的理想

2、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教案15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积累词语。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提升诗歌朗诵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二分钟:

名言美句讲解

四、课文导入:

1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不断“爬山”有何象征意义?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梦想的海洋;“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险阻;“爬山”比喻不断追求,坚持奋斗。诗歌主旨:要实现人生的理想境界,需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的翻越无数座山。)

七、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将山拟人化,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幻想破灭)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比喻妈妈不经意的引导为什么说是“飘来的”?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总结

课后记:

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山的那边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