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时间:2024-09-10 14:39:14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会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王维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佳”字的字形、字义。齐读。

2、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

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3、但是,唐代有位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讲解“倍”字的字形字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就是: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加倍的思念亲人。

4、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5、明确学习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

是: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把课文读通顺。

二、民主导学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129页,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次,认清字形。

2)、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或查字典。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4)、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A、出示词语:

每逢插佳节兄弟

茱萸倍思亲手挽手

思念重阳节独在异乡

登高远眺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忆山东兄弟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

B、蓝字要求正确认读,红色的字是要求记住字形的。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经记住了那些生字?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互相交流)

C、提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请你告诉大家。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提出个别生字的强调之处。

重笔顺: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竖、横、横。

读音:zhong

chong

选义:(1)重复

(2)再

(3)量词

“重阳节”的重选(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时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驱邪避灾的习俗。

采会意字

幼与“幻”对比记忆等

书空,描红

D、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还可组词

逢插佳念兄

茱萸独倍重

挽眺扶携幼采忆

E、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读前提问,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相机指导、评价)

F、再次认真齐读课文,注意把刚才读错的地方读准确。(及时评价表扬)

G、快速浏览课文,把你刚才认为不理解的词语问问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实在

解决不了的',一会大家共同解决。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三种方法理解词语。如: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将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向别人请教或查字典、资料)

天各一方:两地相隔,非常遥远,不能相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请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

古诗前两句的具体描绘,那些自然段是后两句的具体描绘。借助短文,理解诗句,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检测导结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我们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听写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 ……此处隐藏24607个字……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