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自转》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自转》教案 篇1【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地球自转》教案 篇2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 ……此处隐藏16363个字……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 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活动步骤】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成果展示】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自转》教案 篇13一、新课展开
【生】4人一组讨论。
【师】(1)抽生回答。
(2)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3)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提问:昼夜交替有规律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1、晨昏线(圈)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2)提问:晨线和昏线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4)晨线和昏线的定义。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即为晨线。
二、小结回顾
【师】(1)提问:地球的自转有何规律?
【师】(2)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3)提问: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
【师】(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三、作业
1、书面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2、活动作业: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仪,用手电当作太阳,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