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沉与浮教案

时间:2024-07-25 17:12:29
科学沉与浮教案15篇

科学沉与浮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沉与浮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沉与浮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3、体验沉浮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物体,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

(1)木块、铁制汤匙、乒乓球、石头、海绵、玻璃球、钥匙、小船;

(2)空塑料瓶、装有重物的塑料瓶;

(3)干抹布若干,装有清水的透明大盘一个,供幼儿做实验的实验盆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导入:以幼儿熟悉的钥匙、小船等实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出沉与浮。

师:小朋友们,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神秘的东西,想不想知道啊?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沉与浮,对沉与浮感兴趣,从而一起学习《沉与浮》。

2、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的沉浮状态

(1)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大家准备了小船和钥匙之外,还带来了很多礼物,大家一起来看下好不好?

逐一拿出来并提问,并引导小朋友认识沉与浮的表示符号,先让小朋友猜想,教师示范。

(2)引导幼儿分组做实验

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探究: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哪些物体一直浮在水面?

集中分享探究结果: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小组探究的结果。

3、引导幼儿探究让沉下去的物体起来的方法

(1)探究点一:不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老师把这两个塑料瓶一起放进水里哈,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一个沉下去,一个却浮起来,为什么啊?那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让沉下去的塑料瓶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前提下能浮起来啊?(分开问)

引导幼儿通过改变重量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体。

集中分享实验结果:请个别幼儿表述自己的实验发现。

(2)探究点二: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师:钥匙小兄弟一下水就沉在水底,很伤心,他想浮在水面上透透气,小朋友有什么好方法让钥匙小兄弟浮起来啊?

引导幼儿通过把钥匙放在有足够浮力的塑料块上让钥匙浮起来。

联系现实:夏天天气太热,小朋友有没有跟随爸妈去游泳呀?小朋友游泳时要记得带什么东西呢?(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4、教师小结

重的物体会沉在水底,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通过改变重量和借助辅助物可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5、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沉浮游戏,进一步认识沉与浮,学会使用沉与浮的表示符号,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总体感觉收获不小,对一些问题我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1、从幼儿熟悉喜欢的实物入手,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有利于加深幼儿对沉与浮的初步认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将沉浮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幼儿对沉浮知识的初步感知。

3、组织小朋友做实验时,秩序较乱。由于教师初次摄入科学教学,教学经验不够,在做实验之前没有把实验规则大声讲清楚,加上幼儿年龄小,课堂纪律观念不强,所以做实验时秩序较乱。

4、在提问题时比较仓促,由于时间限制,没有让幼儿多说一说自己的实验结果,甚至有些幼儿想说但还没说出来,幼儿之间交流不够,没有让幼儿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些物体的沉浮状态及沉浮原因。

5、教学内容设置偏多,幼儿难以合理、有效理解。

通过本次的科学教学活动,本人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今后将会继续努力,加强学习有关教学的一些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科学沉与浮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究。

1、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3)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2、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2)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3)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3、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4、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三)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四、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沉与浮教案3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此处隐藏11269个字……/p>

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

(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

(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

(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

(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六、幼儿尝试

(五)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导入:有个小朋友玩乒乓球时把球掉进树洞里了,该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灌水)乒乓球真的会浮吗?一起来观察一下(演示:1、放水面2、放水底)真的会浮唉!看来沉浮知识真管用,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

"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气球娃娃想考考你们,'我的肚子为什么是鼓鼓的?'

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教师"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捉空气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科学沉与浮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水,发现有的材料能浮在水面上,有的材料能沉在水里。

2.在玩水发展幼儿对操作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盛水的大盆3-4个,内装有半盆水;每人一个塑料筐,内有多种材料(小积木.塑料玩具.玻璃球.铁夹子.木夹子等)

活动过程:

1.介绍各种材料,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提问:小朋友很喜欢玩水,这儿有几盆水,每人还有一个小筐,小筐里有许多东西,你们一样一样地把它们放入水里玩玩,看看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引导幼儿边玩边说说自己的发现。[(不同的材料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活动建议:

活动继续进行,当孩子发现材料的沉与浮后,再请幼儿将会沉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将能浮起来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

活动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科学沉与浮教案15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积木(木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玻璃珠、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科学沉与浮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