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荷花》教学反思1在40分钟时间内,较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闻着荷香,走进课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课前,我布置学生们去了解荷花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课上,出示荷花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视觉享受,苍翠欲滴的荷叶、含苞待放的荷花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心情也是非常愉快的,仿佛已经闻到了那一阵阵淡淡的荷叶香,悠悠的荷花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我在教学时通过音乐和教师的朗读,让学生沉醉在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而后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或转换角色体验或在朗读中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象的美妙与有趣。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捉害虫的乐趣。”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缺失之处,比如,由于教学时间不够,“蹈”的教学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2《荷花》是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课文写了我在公园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如痴如醉,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景。
我充分利用了101PPT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想象,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感悟到荷花之美,体悟写法之妙。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去实施。
一借助101PPT,加强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本课时,借助101PPT的批注、视频播放、图片上传、手机跟拍等功能,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荷花的姿势之美,同时习得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音频播放功能,创设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美美地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借助聚光灯、画笔、图片上传等功能,鼓励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同时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扎实推进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本课教学中,利用101PPT的各项功能,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整体感知课文后,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交流感悟。在表现荷花不同姿态时,我圈画出重点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荷花的不同姿态,既训练了组织语言的能力,又积累了文中优美词句。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荷花的美景,使学生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抓住“冒”字教学,通过换词法让学生理解“冒”的'意思。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作者的想象时,我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并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做到了读写结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与灵气。
《荷花》教学反思3《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作者叶圣陶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完成写一种植物的教学任务。
1、随文识字。本课的9个生字,集中分布在课文的第2节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中,第4小节作者的想象中,因此识字教学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是一句长句,其中又有4个生字。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读好句子,先学习生字以扫除在朗读时可能遇到的障碍。每个生字的教学各有侧重,其中“展”重在字形,“破”重在部首,“嫩”重在读音。另外4个生字“佛、裙、随、蹈”的教学则比较置后,则先让学生在反复的与文本接触中,读准字音,而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佛、裙、随、蹈”。这样的生字教学设计既能提高识字效率,又能避免由于识字教学的介入而中断的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优美,在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文本语言。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抓住这节中的一些精言妙语—描写荷叶多、荷花各种形态的句子,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诵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荷花的各种美姿,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好这部分课文,熟读成诵,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同时迁移到写一种植物的方法上来。
3、借助媒体。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感受荷花的婀娜多姿,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学生与作者一起“看荷花、赏荷花、想荷花”的情景,让学生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上,从而更好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课文第二段中三种荷花的样子。
4、教学不足。学生发挥想象的余地不多,可能受到媒体和同学回答的影响,在作业时有点千篇一律。
《荷花》教学反思4学习这课我渗透了如何描写植物这一写作知识入课。但是学习这篇课文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习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
教学第二段时,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文中哪些话是写荷花的姿势?请用横线画出来。我叫了三名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都答错了,我赶紧叫成绩好点的学生来回答。我当时很郁闷,现在也很郁闷,这一简单的问题应该每个学生都答出来的.呀?上学期我经常引导学生要观察植物的形状。(我课始就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平时说的形状就是这课书说的姿势。)学生为什答不出来呢?
……此处隐藏8680个字……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 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
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荷花》教学反思14上《荷花》之前,我恰巧在体育东路小学听了一位老师执教该课的第二课时,她的课给我启示很大。在让学生谈完对荷花的印象后,她用自己甜美的范读带学生(闭眼)去“看”荷花。跟着是学生自主阅读,赏读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老师也趁机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图画、朗读、想象来感悟荷花的美,效果不错。
但我感到她这一课时的容量过大,不但给人前松后紧的感觉,一些重要的训练,也匆匆而过(如语言文字训练、想象说话的训练)。因此,我备课时既学习,又改进:课前,我让学生在电脑课上观赏荷花、荷叶(课件播放),以弥补部分同学这方面的经验缺失;把讲读1、2自然段放在了第一课时,这一环节重在赏读、背诵积累;第二课时在语言训练方面重在要学生写出三种姿势,而不是单单脑中有个姿势就行了。想象方面重点放在“活的画”和练习上了。从整个设计和教学效果来看,我较满意。这也可算是“学有所得,取长补短”吧。下面具体谈谈我在教学《荷花》一课后的一点自得之处和疑惑之处。
一、自得之处
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文本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脉络(闻到清香——观赏形状和姿势——想象情景)进行整体感知。从全局出发了解了全貌,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画出觉得这段话中写得特别美的句子或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
随后组织汇报交流。这样充分让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了美的语言。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体现了“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之意图。
二、疑惑之处
课堂调控不够。在第一、第二课时,都有为了让学生感情朗读、大胆想象、多元表达而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对课堂的调控,我一直很困惑。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尽量多关注一些孩子,给他们创设表现的舞台,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教学任务也经常会完不成。
另一方面,如果课堂上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调控,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荷花》教学反思15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第一课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今可采用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挈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分析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