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教学这课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 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 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其次,学生在《古诗 70 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 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 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 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 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一、情感对比,潜心会文
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这样学生三次对比,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语言教学要“固根求本”,语言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言学习的缺位。在本节课教学设计里,我让人文阳光充盈语言训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与所要理解语言相关的文本,唤醒相关的文字储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这句诗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我曾经____,也曾经____,也曾经____兄弟们欢聚在一起,多么令人高兴啊”这样的练习是有别于传统的训练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又如我让学生体会过节家人在一起团聚的幸福,让学生给“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中的“兴高采烈”换个词,再来读句子。这其实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累学生的语言库存,积淀学生的语言图式,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讲的,积累语言的训练要具有语文性,要在课文学习时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后,我感觉课堂没有琐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有效,我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如果我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反馈练习”,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向,始终把学生“学”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让更多学生学得有效,也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最后还要把诗文再完整清楚地结合理解一下,这才是完整的课堂。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但出现在课文里,要求就不一样了,学生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第二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先要让学生读懂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先简要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明白如话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理解字面意思,诗用词自然却又极度凝练,一个“独”,两个“异”,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现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寂寞的心情,“倍”字倒出了诗人思乡情浓。
让学生划出解释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其实就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是对“思亲”情境的具体描绘,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此时诗人激动而复杂的情感,“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的想象,要让学生懂得看起来是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仍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们的一片深情,反复指导朗读,体会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最后指导反复吟诵古诗,并告诉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许多身居他乡“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佳句。
学完后,帮助学生进行了拓展与归类,我们曾学过的“文包诗”的形式的课文有哪些,体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有哪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4为参加电子白板应用技能赛,我精心准备了这一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文章主要写诗人王维离家两年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用词自然、凝练,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篇。文诗对照是本文一大特色。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订了三个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诗句,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 ……此处隐藏6871个字……深的思念。这样,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三、情感对比,想象练说,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在多处进行了情感对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如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我说:“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第二处对比: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小组展示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和王维比较,谈谈自己离开家的经历和感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王维当时年纪小、离家久、离家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第三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处境对比。我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又仿佛听到了 ,真是呀!”在学生进行表达时,老师与学生互动,说此刻王维在哪里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想象,互动对话,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对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四、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的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诗文结合,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指名读,男女生分句读等,把人们登高游玩的快乐,王维内心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最后配乐吟诵整首诗。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说。
2.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一味地关注自己如何去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评价要及时,面对学生的回答,在上课时,我也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时候真想好好地夸他一番,可是话到嘴边,却想不到用什么样合适的话来表扬他。我更多的是在想自己下一个环节的设计或者说我事先的准备,而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要想做好这一点,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学习。
3.语言不够精炼,总是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的时机,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废话。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4在这次三优课评比活动中,我执教的是《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整个教学活动是按照 “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三步课堂导学模式进行设计。 现在,我就联系本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几点得失:“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 ‘佳节’”, 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同时,一开始就指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更好地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由于我所执教的班级课前没有接触过课文,在民主导学部分,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预习,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这样很好的完成开课时定的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感到不足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前,要更好的做到两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5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文档为doc格式